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 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某地民居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被称为船形屋。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分早雨两季 B.全年温和湿润 C.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D.终年炎热干燥 冷巷是我国传统庭院建设的精髓,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巷内幽深,很少受到太阳直射,如图所示。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冷巷主要分布于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通风 B.防火 C.遮阳 D.防盗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面的地区与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区———竹楼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西双版纳地区———冰屋 D.北极地区———蒙古包 5.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形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风沙 B.防御台风 C.防御风雪 D.防御地震 6.亚洲不同地区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风俗。如,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运输工具是 A.汽车 B.船 C.狗拉雪橇 D.马车 7.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因纽特人的冰屋 B.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东南亚的高脚屋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8.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 B.华北平原———竹楼 C.青藏高原———冰屋 D.云贵高原———蒙古包 9.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A. B. C. D. 10.如图是某地村落照片,影响该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矿产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属于城市景观的有(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12.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 ) A.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B.现代运输方式的不同 C.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 D.环境卫生优劣的不同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14.演变至4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的问题有: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 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 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 b、c B.d、e、f C.a、b、d D.a、b、f 15.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巨大,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四地判读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有骆驼、帐篷,说明该地区气候干燥,所以图①位于西亚地区 B.图②中有驯鹿、雪橇,说明该地区气候寒冷,所以图②位于北亚地区 C.图③中有小船,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所以图③位于南亚地区 D.图④中有马、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是草原地区,所以图④位于东南亚地区 16.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沙暴 B.稳固墙体 C.防风避寒 D.防止雨水 1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二、解答题 19.读“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所示民居是我国_____高原上的_____;而图B所示民居是我国_____(北方、南方)的一种民居。 (2)分析图A所示民居的特点是 ,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是_____。 (3)简单说说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