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82457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共2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2225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群文联读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了解“随笔 ” 预习检查 狭隘(ài) 跋涉(bá shè) 慰藉(jiè) 戕害(qiāng) 涉猎(shè) 卷帙(zhì) 一摞(luò) 纠葛(gé) 臻(zhēn) 音讯(xùn)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吟啸(xiào) 大无畏: 望洋兴叹: 别无他法: 孜孜不倦: 大失所望: 了如指掌: 各得其所: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 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没有别的办法。 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素养目标】 1. 理清作品的结构思路,感受随笔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特点。 2. 梳理读书经历,品味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带给人的影响。 3. 品读、分析黑塞的读书观,建立健康的阅读理念。 4. 学习写作推荐短文。 【学习重难点】 1.感受随笔文体的魅力。 2. 筛选概括,体会句子深刻含义,把握作者观点。 通过预习,你们觉得这两篇随笔哪篇趋于感性?哪篇趋于理性呢? 你们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更偏于理趣 王佐良《上图书馆》更趋向感性 【学习任务二】用思维导图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1.2)读书的目的 二、(3—7)读书的前提 三、(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 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 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 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 段5—7: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