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677391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320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2022-2023,学年
  • cover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品味课文语言,研习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体悟随笔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论证特色。 【教学方法】 1.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2.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进文本深化理解感悟。 【教学思路】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2.坚持课堂开放性; 3.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而阅读对我的改变也是如此。我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爱过的人),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的骨头和肉,成就现在的我。(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读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德国作家黑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也有一 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二、课前熟知(1) *读书:目的和前提 1.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伴读] 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作者延续 黑塞的中国情结 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 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