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729338

2023届新高考必备课外古诗词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44556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3届,18张,课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古诗词,新高考
  • cover
(课件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壹 壹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齐诵悟词情 注释 壹 ②释义通词意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壹 ③论世知词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④赏析探词境 壹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郁勃、沉郁孤:巍巍独立 万丈高台平地起 孤耸入云郁泠凄 满腔悲愤化为此 “多少”说明什么? “行人”包括哪些? 壹 一、“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二、“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 ④赏析探词境 壹 “望”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无数山”指什么?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 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壹 ④赏析探词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此处“青山”指什么?“东流”有何深刻含义?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壹 ④赏析探词境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词人为何而愁? ①“愁”指词人愁国破家亡,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 ②“愁”是词人愁绪满怀的意思,包含了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