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 内容标准(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学习行为表现)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气温分布图上识别趋势变化、找出特殊值 读图比较中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差异,归纳分布特点 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举例说明气温分布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基于“教-学-评”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情境、设问、活动) 学习评价 感受中国不同季节气温分布差异 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逐渐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照片记录沿途的风景和心情。我们请照片的主人公来介绍这3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和时间。 提问:同样的时间,我们发现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 师:生活处处皆地理,通过衣着的差异我们感觉到:我国的冬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推测 暑假也是旅游旺季,这几张照片都拍摄于8月,大家再观察一下衣着,推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推测 引入课题:这是我们对气温分布的生活体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如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气候包括气温、降水,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32页,看到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即冬季气温分布;图2.14.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即夏季气温分布。读这两幅图看清左下角的图例很重要,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气温范围。我们来试读一下,1月(7月)武汉的气温。 联系生活,初步感受并推测中国冬季与夏季的气温分布差异。 气温分布趋势、极值与特殊值判读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学案,找好组织,冬之队队员请按照探究要求完成对冬季气温分布的读图探究,夏之队队员请按照探究要求完成对夏季气温分布的读图探究。探究的过程分成3关,读图的过程我们第一步读趋势、第二步读极值、第三步读特殊值、然后进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冲关。 关卡1: 冬、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性特点? 生代表小组反馈合作成果 师点评并小结: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尤其在冬季南北温差大。看颜色的递变,等温线数值的变化方向也可以看出来。 师:什么原因?(提示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 提问: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有何明显差异? 生:各抒己见。 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由点评过渡到关卡2:读极值、读特殊值。 学生代表小组反馈:温差值、冬季气温最高(所以海南三亚是冬季旅游的热门地区,温暖)、冬季最冷(北极村,请大家看到课本32页阅读材料第一段介绍,并补充视频介绍冬季真的是冰天雪地,保温杯里的水泼出去马上变成冰,泼水成冰)。 通过读图分析气温趋势、极值与特殊值。 各抒己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初步构建。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冬季北方的河流上会出现大规模的结冰现象,这样的景象你在南京的河流有没有见过?那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在哪里呢?(若学生打不出可给提示:联系物理知识,河流是否结冰的临界温度是多少?)请大家找到图中的1月0℃等温线,观察0℃等温线东段经过那座山?哪条河? 总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它与我国1月0℃等温线东段相吻合,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有冰期,以南河流不结冰,无冰期,这是秦岭淮河的两个重要地理意义。 联系生活实际及相关学科知识,读图说明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们请冬之队、夏之队的队员来给我们总结一下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追问:为什么冬季温差大,夏季温差不大呢? 解惑:这个问题比较难,初中课堂不去深究。但学练案最后的拓展训练中给大家提供了材料,请大家可以课后去探究。 提问:夏季气温最低在哪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