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通过读图,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分布特点及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的区域差异;通过读图了解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情况; 了解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地理统计图表及地图,提高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地理漫画的和景观图的分析掌握分析阅读这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看,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国策。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人多地少”部分,教材阐明了土地的重要性,阐明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为深化这一基本国情,教材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在“类型齐全部分”,教材阐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介绍了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类型所占的比重和面积大小情况,以及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和分布情况。这部分内容教材穿插了“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和一组“活动”。在“区域差异明显”部分,教材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和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两个方面阐述。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我国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教材安排了“中国耕地分布”“中国林地分布”“中国草地分布”图。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部分,教材分别讲述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提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激发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教材安排了“阅读材料”———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强化学生保护耕地意识。 学情 学生学习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对自然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土地资源应该比较容易,但是本节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如统计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地理漫画和景观图等,读图分析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接受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基础较好同学的带动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实现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引导: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大舞台”。 学生朗诵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通过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明白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一、人多地少 展示:几个国家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图。 展示:人均土地面积的计算过程。 通过读图认识到我们国家土地面积的“地大”。 通过数据比较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 这部分内容简单易理解,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可得出结论。认识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过渡:我们以有限的土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虽然土地压力大,但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有人从事种植业,有人从事畜牧业,有人养鱼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 二、类型齐全 1.展示林地、草地、耕地、沙地的图片及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 2.展示各土地类型的比重图。 3.安排活动1:印度、美国、中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分析我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印度和美国少的原因。活动2:中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人均数的比较。 4.展示难利用土地的分布图。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图、读图、析图,增强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与印度、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