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14607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 (共21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29360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华,崛起,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上节课,我们知道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谈志向 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谈志向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其他人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名利需求。 对比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谈志向 是什么让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中华不振 谈志向的缘起 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阅读课文11—1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谈中华不振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交流一:中华不振 为什么中国的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 清朝末年,中国受到列强欺辱,当时的美、英、日、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他们抢占中国领土,说是租用,实际是霸占,这就形成了中国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租界内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租界外则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交流一:中华不振 交流一:中华不振 交流二:中华不振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 )的租界 中国人没地方说理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租界。 说一说,这件事的处理有多少你没想到的地方? 想一想,在这个租界里还有多少你想不到的事情? 面对女人的哭诉,中国巡警和围观的中国人都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巡警 训斥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不敢怎么样 只能劝慰女人 中 华 不 振 交流二:中华不振 交流二:中华不振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交流三: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不强盛、不振作,老百姓无端被欺侮、伤害。 旧社会人民困苦的生活 交流三:中华不振 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你从中感受到周恩来怎样的品质?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首尾呼应 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襟,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堂检测 1.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是( ), 这充分表现了他( )和( )。 2.中华不振指的是( )。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中华不振 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遭列强欺侮 课下作业: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读书目的?课下写一段话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