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3749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837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河南省,学期,版含,Word,试题,语文
  • cover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机读卡和答题卷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清洁,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