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986902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器物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3337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中国
  • cover
(课件网) 【古代食器、炊具】 古代器物名称 【古代酒器】 【古代家具】 古代食器和炊器 簋(音轨)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商朝时面纹作为装饰,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逐渐被停止使用作禮器。 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鼎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飪祭祀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鬲(音立) 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主要用於烹調稀食。 甑(zēng) 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甗(音「演」) 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簠(fǔ ) 是中国周朝时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作熟的谷物。簠的形状为长方形,上面有盖,盖子和器皿上下对称。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盨(音許) 是中国周朝时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作熟的谷物。盨形制与簠很接近,但盨为圆弧形。有盖,盖和器皿对称,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音兑) 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盂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俎 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酒器】 尊,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壶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爵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另外也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觥 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卮 古代盛酒的器皿:~言(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 杯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