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95512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8.3 《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课时1》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7627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必修,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课时1,第三,选择性,数学
  • cover
《列联表与独立性检验》教学设计 课时1分类变量和列联表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考向 分类变量与列联表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 概括理解 应用实践能力 分析计算 推测解释 简单问题解决 创造迁移能力 综合问题解决 猜想探究 数学抽象 数据分析 【考查内容】 分类变量的认识、列联表的认识、频率稳定于概率原理的应用以及误差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考查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两个事件相互独立 数学抽象 零假设及其表达 逻辑推理 检验统计量 数学建模 数学运算 独立性检验 数据分析 数学运算 一、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所涉及的分类变量与列联表的概念是新教材增加的一部分做铺垫的知识,理解分类变量与列联表的概念是能够进行独立性检验的必要前提,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分类变量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全部数学的分析和抽样数据的分析进行推理,结合频率稳定于概率,认识到独立性检验的必要性. 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的推断,从生活实例出发,发现数学概念、方法与结论,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了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成立基础上判断拒绝假设的小概率事件是否发生,进而推断假设是否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在全部逻辑推理正确的情况下,反证法不会犯错误,但独立性检验会犯随机性错误. 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 核心知识 1.分类变量和列联表 2.两个事件相互独立 3.零假设及其表达 4.检验统计量 5.独立性检验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核心素养 二、学情整体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容易理解,比较难的地方在于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古典概型、条件概率、频率稳定于概率的原理有所淡忘,特别是条件概率,虽然本节涉及的条件概率难度很低,但是部分同学对此很陌生. 学生在必修二学完统计后有了一定的数据处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数学建模能力锻炼较少,很多同学对数学建模比较模糊,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在知识的逻辑联系上,学生比较容易衔接,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层层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独立性检验中的卡方公式及临界值的确定,超出绝大多数高中生对新知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上采用的是让学生个体精读思考、相互交流讨论、集中解答释疑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反证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思考,让学生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但学生对在一次试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而引发的矛盾这一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解中注重进行层层突破. 学情补充:_____ _____ 三、教学活动准备 【任务专题设计】 1.分类变量和列联表 2.独立性检验 【教学目标设计】 1.结合实例,让学生认识分类变量;通过计算让学生分析分类变量的关联性. 2.结合实例引入2×2列联表,并让学生通过描述性说明了解其含义;用抽样数据构成的2×2列联表,利用频率稳定于概率的原理,结合条形图分析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并了解其存在误差的原因. 3.结合具体实例,了解独立性检验的思想方法,掌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核心素养. 4.了解统计推断可能犯错误的特点,体会检验统计量的产生过程. 【教学策略设计】 1.首先设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