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111765

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57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 画“说”空间,教学设计
  • cover
画“说”空间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美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上册,本课为“造型·表现”的课型,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空间表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绘画学习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学生作品中,常会发现形式单一的问题,故本课在设计时,加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有个性的表达主题形成发散性思维;九年级学生有创作想法,但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所以本课设计了大量启发式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思路】 本课从欣赏角度出发,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观察与分析,对绘画空间表现由浅及深的体验。随着教师深入讲解,理解绘画空间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创作具有空间感绘画作品的目的。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尝试与评价,感受创作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错视原理进行空间创意。增强自信,激发绘画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画出表现空间感的画,运用空间元素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难点:理解绘画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磁钉。 学生:美术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展示图片 ,提问:图中的方块有何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略 2.展示作品《人类的状况》作者:马格利特 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这幅画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1).问题:画布上的风景真的是窗外的风景吗? 学生欣赏、观察、回答:略 分析该作品:画布上的风景———窗外风景在平面(画布)上的影像,是画出来的。(此画有着极强的设计感,如果这幅画在展览馆展出的话,简直想在这个画(指的是马格利特的画)的下面安放上画架的脚)。 探究画面的纵深感的形成结论:艺术家按照一定规律用形状、色彩和明暗等元素来塑造画面空间感。 (2). 问题 :什么是空间感?画面纵深感(空间感)是怎么样形成的 怎样画出有空间干的画呢? 引出新课:画“说”空间。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空间绘画作品,认识其特点:纵深感。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树立创作信心。 二、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空间( 纵深感): 引导分析《楔形浪》和《完全》两幅作品。 1、教师点拨引导:《楔形浪》在形状大小、远近有何区别?《完全》体积塑造上有何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思考,发现。 结论:形状的远近变化和体积的塑造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 〈设计意图〉观察例画,了解空间表现造方法,师生交流,加深对空间的了解,从而解决本课重点。 (二)、遮挡: 1、教师点拨引导:《层峦叠嶂》的近、中、远景形成层叠关系。 2、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遮挡的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为营造亲切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师选择学生互动,探究方法:近的、中间的、远的怎样在画面上表现,从而解决本课难点。 (三)、 近大远小: 1、教师点拨引导: 《风景》中田野上的草垛的大小、明暗变化等透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表现了纵深感。 比较《宁静的小镇》,它们表现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学生自主探究:欣赏作品,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认识近大远小、明暗等对空间表现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现。 同样《阿塞斯的马路》和《圣.塞维翰No.3》两幅画就是近大远小的不同形式。 〈设计意图〉欣赏大师作品,提高对空间的认识,从而激发创作更具表现力欲望。 (四)、点和线的组合、排列: 1、展示《色彩构成》蒙德里安(荷兰) 教师点拨引导:感受这幅画的空间效果,说说这些漂浮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