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416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14课《中国古代美术巡礼(一)》第2课时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6950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古代美术巡礼(一),格式,教学设计,素养,核心,2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第14课)《中国古代美术巡礼(一)》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古代美术巡礼(一)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提升对古代美术作品的观察与鉴赏能力。艺术表现:通过实践创作,尝试再现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锻炼绘画表现能力。创意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完成文物作品临摹或创作,培养创新思维。文化理解: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聚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涵盖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击鼓说唱俑等)、绘画(《女史箴图》、武梁祠画像石)、佛教石窟艺术(四大石窟)等类型。通过分析作品的功能、造型、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展现这一阶段美术发展的脉络,揭示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精髓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历史知识,对古代文物和艺术作品有好奇心,但对作品深层的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形象思维活跃,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适合通过实物图片、小组讨论、实践创作等方式开展学习,需引导其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主要类型、代表作品及艺术特征。2. 理解不同时期美术作品在功能、造型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辨析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风格差异及背后的文化内涵。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实践,准确体现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践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课后实践作业完成情况,邀请 2 - 3 名学生分享作品鉴赏短文和查阅资料的收获。结合学生分享内容,总结上节课所学古代美术知识,引出本节课主题:继续探索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瑰宝。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对古代美术作品的探索很深入,分享的内容非常精彩!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代美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将聚焦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看看这一时期又诞生了哪些震撼人心的美术作品,它们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风采呢? 1. 积极举手分享课后作业成果,讲述自己对古代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收获。2. 认真倾听教师总结,跟随教师思路进入新课学习。 1. 检验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巩固旧知。2. 通过学生分享调动课堂氛围,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秦汉时期美术作品赏析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二号铜马车图片及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讲解作品的出土时间、地点、材质和功能和造型等知识,重点分析兵马俑 “千人千面” 的写实风格和铜马车的制作工艺。 展示马踏匈奴石刻、击鼓说唱俑图片及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作品造型特点,组织学生思考并提问:这些作品在造型和功能上与兵马俑有何不同? 展示武梁祠西壁画像拓片,介绍其内容、功能和地位,解读画像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思想内涵。小组讨论: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在功能、造型等方面有什么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赏析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背景,介绍社会动荡、佛教发展、民族融合等时代特征。展示《女史箴图》图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讲解作者顾恺之及 “以形写神” 的绘画理念,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特点和人物神态。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播放云冈石窟视频,呈现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图片,对比分析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差异及演变过程,强调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21世纪教育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