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23139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8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71970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词,练习,同步,教学设计,28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提升对比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心中都寄存着最真挚的情感,怀揣着对国家最深沉的爱。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所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土地,那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陆游。那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书愤》。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入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坚持抗金主张,决心“扫胡尘”、“靖国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诗人郁愤之情落于书卷之上,便成了我们所见到的《书愤》。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题解。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题解 ①书:书写 ②愤:愤慨,愤懑 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那陆游为什么要写心中的愤懑,以及他写心中什么愤懑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诗歌的大体内容。 三、诵读感悟 吟咏诗韵 聆听范读,进行自主诵读 具体分析 思考一: “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2.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如此艰难。 思考二:“中原北望气如山”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想要收复失地。 诗人早年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思考三: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那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呢? 表明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辉煌的过去与现在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思考四: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它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眼前。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舍我其谁的决心。 思考五: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结构,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 四、深入探究 (一)问题分析 1. 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就全诗来看作者所“愤”何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为: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 所愤之二为: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岁月蹉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