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28253

江西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47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 cover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 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精巧,按时间顺序,最后描绘出五地望月生乡愁的图景。 B.前两联是想象之语,写出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 C.颈联运用比喻,赋予雁和蓬以孤苦凄惶的情态,揭示了零落之苦。 D.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而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责怪梅花为何迟迟不肯开放,还写诗人猜测梅花推迟开放的原因。 B.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灯下、雪后的梅花比拟为佳人,玉容清香,艳压群芳。 C.梅花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引发了诗人的诗情、酒兴,诗人笔走龙蛇、红袖传杯。 D.这首诗寓意深刻,赞赏梅花不争名利、不惧风雪、高洁幽香、坚贞不屈的品质。 6.尾联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间。 B.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 C.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亲切。 D.“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8.有人评论诗的后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