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和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名族的骄傲和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就是昆曲。” ———《昆曲六百年》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 走进《牡丹亭》 《牡丹亭》———中国最美丽的爱情神话 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家介绍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公元1583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品介绍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万历(明神宗年号,1563-1620)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写作背景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丛杂记》记载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垢骂辱之,甚至有鞭打使从者”。 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样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等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背叛礼教的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给妇女做“人”的权利,不能不说是进步社会思想的反映。 背景介绍 “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出自《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的她。受到《诗经·关雎》的 触动,青春意识开始觉醒。于是违背父母、塾师训诫,走出深闺,偷偷前往后花园游赏。在她走出深闺之前 ,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故事介绍 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从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 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因相思而一病不起至死。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梦梅根据丽娘的嘱咐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画面美 牡丹亭·游园 汤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