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师 说 韩愈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从师为学的进步思想。 学习目标: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 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三个要点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论文文体,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说”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传道( ) 老聃( ) 苌弘( ) 蟠( ) 近谀( ) dòu fǒu zhuàn chuán dān pán cháng yú 字音 研 读 第 一 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通”授“,传授 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得不到解答了。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动词,成为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用来……的 疑难问题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