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教学设计 课题 《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 单元 4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包楞调》是一首流行于山东省成武县一带的民歌,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被称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自问世以来,久唱不衰,已成为一些知名歌手的当家曲目。《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小调歌曲。歌词以孟姜女自述形式,将其遭遇编成十二段,从一月唱到十二月。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2、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3、初步了解齐鲁燕赵支脉音乐的特点。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艺术表现:体会南北方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并掌握民歌的流变性。创意实践: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文化理解: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重点 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特点。了解并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并能够运用这种形式创编简单的旋律。 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意境,并掌握民歌的流变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属于齐鲁燕赵。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介绍《包楞调》的由来:历史上,山东成武的梁王庙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3、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速度 :中速情绪:轻快、抒情地4、旋律练唱:教师出示主题旋律伴奏指导学生练唱。跟着伴奏音频唱一唱旋律。5、山东民歌的特点: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6、鱼咬尾:《包楞调》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 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7、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沂蒙山小调》中的鱼咬尾手法。 1、学生听老师介绍《包楞调》的由来。2、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回答: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回答:歌曲的速度、情绪怎样?学生看歌谱读一读节奏,唱一唱旋律。学生试着总结一下山东民歌的特点。6、找到“鱼咬尾”的特点,学习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7、《沂蒙山小调》中是否应用了“鱼咬尾”手法 请你找出来。 了解歌曲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初次欣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印象,感受歌曲要素。体验《包楞调》的节奏和旋律。通过欣赏,让学生试着总结一下山东民歌的特点。积累“鱼咬尾”相关知识。7、了解“鱼咬尾”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新知讲解《孟姜女哭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