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情感美”。 请找出本文所描写的人物、人物行为、人物特点、作者情感。 诸父、母亲、祖母、妻子 请赏析以下片段 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刻画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描写母亲,我们仿佛看到房门之外年轻母亲对孩子的不适而忧心忡忡,面带焦急的神情,从而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离开时,轻轻地为孩子关上门,生怕外面的喧闹打扰到孙子的学习,生怕随手关门的声音会惊扰孩子。于是,只是轻轻地,小心地将门关上。那是一份表现得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却弥漫着浓浓的值得回味的爱意。这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 “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体会到她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 一字之辨:“泣”“号”? 母亲在作者年幼时早逝,作者对她的印象不深,是从老妪口中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爱,因而感伤,所以用“泣”;而祖母对他的关爱是他从小就能体会到的,并且从祖母的种种言行中(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他日汝当用之)可看出她对作者寄予了厚望。他的祖母于他16-18岁时去世,而他写此文19岁时仍未考取功名,因而觉得辜负了祖母的期望,感情上就显得更激烈,用了“号”。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一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二悲)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三悲) 悲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细节描写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可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强化作者情感,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等。 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结构概览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物在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总结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