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41304

第二单元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343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统编,答案,训练,课时,同步
  • cover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_____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纵 C.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纵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C.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 D.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 4.《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 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麹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C.“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点明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5.《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如第七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 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6.借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的拟人手法,对一种景物(也可以是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赋予景物某种性格、气质,调动你的想象和情感,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200字左右。 7.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 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麹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C.“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点明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