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571265

7 包身工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57051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包身,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包身工 夏衍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教学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作者介绍 01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浙江省杭州市人。 02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03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篇真实的文章。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01 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02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03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04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05 文体知识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02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01 创作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它所反映的是“一 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梳理文章结构 PART 01 文章主线—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 面 真实生活 描述角度 4:15 4:30 5:00 17:00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住:七尺阔,十二尺深(面积约9.32平方),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平方 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 衣:褪色或油脏了的短表、短移,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行: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做工: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 住:环境恶劣 食:质劣量少 衣: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 随意殴打(“打死不干事”) 与世隔绝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12~14段 23~32段 35~47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7~11段 15~22段 33、34段 48~50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双线交织 算清三笔账单 PART 02 第一笔账:包身工的住宿空间 七尺阔、十二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