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24646

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68889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3课,古诗三首,十五,望月,课件
  • cover
(课件网) 3.古诗三首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 (1)我会读并会写“栖、鸦”2个生字。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我可以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拓展目标: 我能尝试着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引入新课 我会读 根据拼音读一读 栖 鸦 qī yā 字词梳理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栖 鸦 字词梳理 我会写 熟字加偏旁 熟字换偏旁 木+西=栖 牙+鸟=鸦 栖-木+氵=洒 鸦- 牙+又=鸡 字词梳理 读一读 栖 栖 组词:栖息 两栖 造句:青蛙是两栖动物。 书写指导:木”作为偏旁要写得小一下,最后一笔变成点要写的有力。 q ī 字词梳理 鸦 鸦 组词:乌鸦 鸦雀无声 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牙”与“鸟”相呼迎合。 yā 字词梳理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词语解释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了解中秋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7—831后),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 主要作品:《凉州行》《海人谣》《宫词》等。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原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能正确把握节奏,流利地朗读古诗。 整体感知 解 诗 题 中秋节的习俗 本诗在《全唐诗》 中名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 明 诗 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注释 ②中庭: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④栖:歇,休息。 ⑤冷露:秋天清冷的露水。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霜,树上栖息的鸦鹊逐渐安静下来,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明 诗 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⑥尽:都。 ⑦秋思:秋天的情思。 ⑧落:在,到。 今夜月明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悟 诗 情 写景 抒情 看到:清冷的月光 感到:丝丝的寒意 闻到:淡淡的花香 听到:鹊鸦的声音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悟 诗 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节日习俗 这首诗描写了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节日习俗。 悟 诗 情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中秋之夜?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澄澈、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 写景 抒情 十五夜望月 秋思 白地 鹊鸦 冷露 桂花 思念友人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十五夜望月》一诗,诗人通过表达自己于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在庭院中仰望明月的情景,表达了思念朋友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拓展 课堂检测 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对这两句诗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