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721498

6.2《插秧歌》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7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插秧歌,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6.2插秧歌/杨万里教学设计 课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 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的语言特色及白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印象大多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顿....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却把劳动场景写出了不同的感觉。 (二)写作背景 《插秧歌》写于淳熙六年春,杨万里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劳动场面,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天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愗、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著有《诚斋集》,被誉为一代。 (四)题目解说 “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插秧歌》是杨万里在途中见到农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写的。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第二层:领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第三层: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第四层: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 (六)全文分析 (一)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①重复用词, 叠相呼应。“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二)再次诵读,结合“采集芣苢”这一习俗、汉字文化知识,展开想象,描述《芣苢》反映的劳动场景。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 “袺”“襭”,都是“衣”部,或是用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兜着,是以裙襟盛所采的芣苢的具体动作。 我们可以想象:三五成群的田家妇女,在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摘: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七)写作特点 1、用白描的勾勒图景。 2、以修辞传达精神。 3、借对话展现情态。 (八)课文拓展 杨万里的“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 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取笑,涉笔成趣。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