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73038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

日期:2024-05-1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94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水能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科 科学 学段 中年级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领域 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物体与物质”模块下“物质的变化”内容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2册 -出卷网-:首都师范大学-出卷网- 出版日期: 2004年6月第三版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然后利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溶解”概念,通过提供更多信息引发认知冲突进一步理解“溶解”的特征,最后经过分析整理完善和形成“溶解”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是形成概念重要因素。理论依据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溶解》一课在课标中位于“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内容下“地球的物质”当中。在教学中属于“生活中的水”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从观察方法上承袭了上学期学习《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大地》单元学习的“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质的变化”能力,从实验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为新学期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它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本单元的后续教学内容,即为研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它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上,还是在过程与方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我校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大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以往的调查,我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听说过“溶解”一词,也能用感官捕捉到这些有关“溶解”的事实,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但不知道溶解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他们很少捕捉到物质在水中变化的过程,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因此,尚未真正形成“溶解”的概念,也不知道“搅拌”对于溶解的意义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实验法 探究法 观察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砂1、面粉1、装水烧杯3、玻棒1、水槽1、过滤装置1。(砂在使用前淘干净)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固体物质 “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观察和描述固体物质溶解现象的2个主要特征:1.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2.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沉淀。 教学流程示意 4.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现场演示:盐溶解在水中)(目的:从生活小事(喝汤)入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逐渐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以一种探究的心理重新审视这个生活中常见但又被忽视的科学现象,也为后面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观察高锰酸钾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分步观察:对比观察高锰酸钾和砂子在水中的前后变化。    第一步:对比观察高锰酸钾和砂子没放入水中的状态    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