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走绛州》教学设计 课题 《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走绛州》 单元 4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郭颂等人在创作中吸收了民歌《想情郎》的曲调,于1962年改编完成了《乌苏里船歌》。《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走绛州》原是一首汉族民歌,又名《一根扁担》,流传于陕北和山西。歌词只有两句“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要到绛州”,旋律通过重复和加衬的手法,使结构扩充成五句,使民歌情绪更活泼和欢快,逼真地塑造出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 学习目标 通过欣赏民歌改编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通过对关东支脉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关东支脉音乐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聆听《月牙儿五更》等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关东支脉音乐的特点。通过演唱《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3、认识和了解《月牙儿五更》等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自信地演唱《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感受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能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民歌、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源”、“流”的关系。艺术表现:能够感受体验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通过欣赏民歌改编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创意实践:感受音乐情绪,提高从歌到曲的音乐鉴赏水平。多方位、多角度解析同一作品,感受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化理解: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喜欢我国的民歌、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重点 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结构以及民间音乐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 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赫哲族的图片并介绍赫哲族。 学生观看图片并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乌苏里船歌》 介绍乌苏里江:乌苏里江位于中国版图的右上角,“鸡冠”位置,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它发源于中国吉林东海滨的锡赫特山脉主峰南段西麓,靠近东海的石人沟。介绍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称谓。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对歌曲进行介绍———歌曲描述了赫哲族人民在乌苏里江上行船打渔,船儿满江鱼满仓的幸福画面。认识演唱者:郭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复听歌曲并分析: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改编的散板性引子,只用衬词;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也是歌曲的主要唱词部分,它包括了三段歌词;第三部分是散板性的尾声,仍只用衬词,与第一段相呼应。6、主题思想:这首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的民族风格。 1、学生听老师介绍乌苏里江,有了解的同学可以说一说你知道关于乌苏里江的知识有哪些?2、学生听老师介绍赫哲族,并请有了解赫哲族同学说一说你知道的赫哲族是怎样的?3、学生欣赏听老师对歌曲介绍。4、学生看图片认识郭颂。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并回答: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开头、结尾部分与中间段落有何区别 6、跟着歌曲音频一起唱一唱并回答:说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积累乌苏里江相关知识。积累我国少数民族相关知识。初次欣赏,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认识歌唱家。复听歌曲,熟悉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6、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讲授新课《月牙儿五更》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乐曲并讲解曲作者———刘明源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