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61652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辨识媒介信息》课件(共21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544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四,必修,统编,语文,高一,21张
  • cover
(课件网) 辨识媒介信息n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1、夔一足(《韩非子》) 活动一:读典籍,谈启示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他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一只脚啊。” 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对道听途说的传言,必须进行考察分析,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2、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1、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 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 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 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启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跟从。 3、 田忌失败(《史记》) 故事: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段朋率大军攻打鲁国。他们听说鲁国的将领是名不见经传的吴起时,就很不以为意。田忌暗地里派人去鲁营打探实情,吴起故意把精锐的部队藏于后营,特意让他们看到士气萎靡不 振;吴起也请求与齐军议和。田忌听完汇报后,更加轻视鲁军,放松了警惕。深夜,吴起亲率一队精锐偷袭齐营,大败齐军。兵不厌诈,吴起以假象迷惑敌人,取得胜利。 启示:看问题不能仅看表面,要看到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4、 蒋干中计(《三国演义》) 故事:曹操派遣蒋干往江东游说周瑜,并且打探虚实,周瑜热情地招待他并且和他同榻而眠。蒋干盗得周瑜书信,使曹操误以为蔡瑁、张允与江东内通,愤怒地将他们处死了。曹操事后醒悟,追悔莫及。蒋 启示:在传递信息时,需要辨别真伪,否则会误人误己。 干将假的信息带给了曹操,导 致在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时,曹 操损兵折将。 活动二:收案例,辨特征 1.引导: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带给我们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 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成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 2.每名同学搜集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与其他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信息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3.虚假信息案例示例 案例一:2020年2月20日左右,一则声称是“湖南省暂定开学时间”的截图在湖南人的微信群中疯传。信息里说,湖南暂定开学时间为:高三、初三3月2日,高二、高一、初二、初一3月9日,小学3月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