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61786

15.1《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1060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课件,33张
  • cover
(课件网)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魏征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后下令修飞仙宫,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背景介绍】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十思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正音】 cháng sè zài 研读课文,理清第一段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高 使……稳固 疏通、深挖 树的根 德政与信义 明智的人 最愚昧无知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行节俭 掌握帝王的重权 在天地间有重大地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希望 治理的好 第一段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1段总结: 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思考探究】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 ↑ → → ↓ ↑ 比喻 对比 第 一 段 排比 合作释疑一:分析第一节论述结构 课堂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