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61820

16-2 六国论(第2课时)高一语文课件(共59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44419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必修,统编,PPT,59张,语文
  • cover
(课件网) 六国论 第二课时 苏洵 学习目标 1、学习史论文议论严谨的特点; 2、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回顾情节 01 回顾: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第一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2分钟)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秦也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自主思考1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这一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3分钟) 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②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自主思考2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要求:研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钟) 2.第2段善用、妙用对比,请找一找作者都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3+4分钟)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论证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钟) 自主思考3 举例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第2段善用、妙用对比,请找一找作者都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3+4分钟) 合作探究 诸侯: 战败所失———赂所失 得土地难———献土地易 矛盾: 地有限———欲无厌 道理: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秦: 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古今: 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效果: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固不在战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至于颠覆 薪不尽———火不灭 结果: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鄙夷 赞美 惋惜 自主思考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对策是什么?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自主思考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开药方: 治病根: 结构上 合作探究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第五段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警示当朝的?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论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与秦:诸侯 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北宋:天下之大 今 比 自主思考 在六国下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推 论 启 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 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总分 总分 总分 第一段 第二段 并 列 分总 第五段 引古 第六段 讽今 递 进 主旨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 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 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北宋疆域示意图 论证方法 02 研习第一部分 方法: 1、一生读文,其他学生可以纠错; 2、第一部分设计二个主要问题,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同组学生可以补充。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