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972545

人教版八下年级下册玛依拉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04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558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下,年级,下册,依拉,教案
  • cover
第3课 玛依拉 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玛依拉》选自人民教育-出卷网-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内蒙古、新疆等地音乐,对音乐的风格有 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收集音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 课堂上展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哈萨克民族的概况,体验哈萨克族音 乐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音乐在哈萨克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通过学生欣赏、参与、互动,深入体会哈萨克民歌高亢的风格,培养学 生对音乐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疆各民族音乐的认知、学习、探究,使学生领悟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学唱、互动,采用讲、练、问、答的启发式教学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展现自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欣赏、演唱歌曲,感受哈萨克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认知较缺乏;歌曲的节奏、速度较难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互动参与法、体验练习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准备】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资料的能力。 2.教师收集音响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初听作品,整体感知 3、 深度体会,交流感悟 4、 体验反思,拓展训练 5、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教师展示舞蹈,提出问题导入主题。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在音乐文化上也呈现着多元性、丰富化的色彩。 1.欣赏《青春舞曲》2.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新疆多元文化的民族特色。 通过学生参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及带给我们的热烈情绪。 二、初听作品,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课件展示,视频欣赏)介绍作曲家王洛宾,并分享其优秀作品。欣赏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学生认真聆听歌曲,并思考问题: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什么情绪 歌曲的内容在描写什么?(教师讲述)“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非常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美妙的歌声。这首歌曲就是在描述这位天真、美丽、善良的姑娘———玛依拉”,歌唱时曲调的轻盈明快。(教师介绍)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巴里坤及甘肃的青海海西等地,处于游牧生活状态,自由的生活使其音乐文化也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师介绍)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包括舞蹈)等。哈萨克族主要乐器为冬布拉(弹唱为主)。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2.学生回顾《青春舞曲》和《玛依拉》的音乐速度情绪的变化,感受游牧民族的奔放(学生相互评价)。 1.教师的展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观察模仿能力。3.学生相互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三、深度体会,交流感悟 (课件展示)1.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第一遍:三拍子,学生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拍响“强弱弱”的强弱关系。第二遍:指挥手势(单手加入双手)。第三遍:学唱歌谱。第四遍:带入歌词。第五遍:介绍使用打击乐器要点。(教师讲述)运用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碰铃,在交流互动中,师生边哼唱边舞蹈,并通过同学们的理解,进行分组表演,主动参与,进一步体会哈萨克族人民热情的音乐文化。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成果。学生质疑、评价,教师点拨指正(幻灯出示)。 1.自由模仿。2.小组交流。3.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指正。4、学生在讲台上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1.以学生的“学”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