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000849

7《包身工》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4174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包身工,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包身工》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贺娟(2022.12.1) 备课必读: 单元导读: (画横线处和《包身工》有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二、学习提示: 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单元研习任务: (画横线处和《包身工》有关) 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催人奋进,“小二黑”们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令人欣喜,“芦柴棒”们悲惨的生活引人同情……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二)本单元的课文,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2.《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三)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还应考虑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 学,积累文学常识; 2.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 法,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充满文学性的语言,赏析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 法,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教学难点: 1.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分清事实材料和背景材料,理清文章 的行文思路,理解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