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008565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9554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之诗词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2.写月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初读课文: 1、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作者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3、本文的文眼是哪句? 知人论世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走向荷塘 赏析荷、月 离开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颇不宁静 求静 得静 打破宁静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忽忆采莲 又忆 《西洲曲》 回到家中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出静 得静 难静 “心里颇不宁静” 一(1—3) 二(4—6) 漫步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夜赏缘起 联想 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图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动静荷韵图 光影素淡图 蝉唱蛙鼓图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三(7—10) 课文层次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本 文 线 索 出家门 踱 小 路 观荷塘 赏四周 进家门 心里不宁静 寻 求 宁 静 得到宁静 失 去 宁 静 文章结构小结: 赏 析 文 本 第4段中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第五段作者是怎样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哪些动词用得好? 第六段,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荷塘四周景色的?写作时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景色特点? 小组讨论:第4段中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各有何特点? 可以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词语、句式四个方面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 2.语言风格: 3.词语: 4.句式: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 清新自然 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 长短句、整散句、变式句 常式句 赏析散文语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下的荷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拟人、比喻、排比) 远处高楼上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