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017006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6单元12《促织》《祝福》对比阅读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029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
  • cover
对封建制度压迫人性的朦胧认知与彻底觉醒 ———《促织》《祝福》对比阅读 【内容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依于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要求,参照文章本身特点,以情节的曲折性、次要人物的呈现和语言这三方面为路径展开对《促织》与《祝福》的对比阅读,最终达到发现作者对封建制度压迫人性的朦胧认知与彻底觉醒的目标。 【关键词】促织;祝福;对比阅读;朦胧认知;彻底觉醒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导语部分提出:“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1】还说:“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这表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具备观察、分析、判断的素养。而群文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把握,更能够站在一个综合的高度对作品的社会意义进行判断与评价。 《促织》《祝福》两篇小说都属于我国传统小说,情节性强,写作风格都偏向现实主义,能够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主旨也都是揭露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这些是它们的共性。然而,虽然都是揭露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但是两篇小说分别揭露的是封建制度的不同方面;而作者虽然都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但是认识的程度不一,蒲松龄只是一种朦胧的认知,鲁迅则是彻底的觉醒。因此,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极具意义。 从情节的曲折性看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孙绍振曾提出:“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这时候,他的内心深层就暴露了。” 【3】那么,怎样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呢?“那就是把人物推向极端。让他走上一个命运的极端,打破他的稳定心理结构,看他有无特殊的表现。” 【4】由此可见,情节的曲折性在作家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成名和祥林嫂一生命运轨迹的梳理,我们可绘制思维导图如下: 结合图可发现,他们都有过多次身处绝境。作者为什么一再让他们濒临绝境? 成名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三落两起,每一次“落”,都是身陷绝境。严格说来,“求巫得蟀”这次“起”,它的存在意义是将成名逼向更深的“落”,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观察分析这三次身处绝境,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是因为没有蟋蟀或者蟋蟀死去而造成。成名为什么要交促织,因为他是里正。是上级的命令让他交蟋蟀。对上官的命令 ,只能是无条件的服从,这其实是当时的一种社会规则,就是无条件的忠君,服从一切指令。关于他的第二次“起”,结合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成名这一起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的儿子化为了蟋蟀。成名一家只能通过他的孩子化为蟋蟀才能改变境况,由死转生。这就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只有人变成非人才能得以生存。 祥林嫂的人生,也可以概括为三落两起。第一次“落”是在她被发卖,抵制改嫁时,以头撞香案,一心求死,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处绝境;丧夫丧子后大伯收房,无处栖身,这是第二处绝境;精神崩溃后沦为乞丐,这是第三处绝境。关于祥林嫂的两次“起”,“重返鲁镇”这一次实际上只是她暂时有个地方得以落脚,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起”,祥林嫂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起”只有一次,就是再嫁之后她的婚后生活是较为幸福的,但这次“起”的存在意义同《促织》中成名的第一次“起”一样,都是将人逼向更深的绝境。通过这三次身处绝境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祥林嫂被发卖,被赶出家门,最终精神崩溃,沦为乞丐,冻饿而亡的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祥林嫂是寡妇且无子。无子的寡妇在当时的社会理应被如此对待,这依旧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两篇文章,不管是从人到非人,还是从活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