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143694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07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的秋,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
  • cover
14.1《故都的秋》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故都的秋》做如下课标分析: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深情”之人,方有至美之文,正是郁达夫的对故都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才能深入生活深入故都,写出如此至美至性之文。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解读郁达夫,读懂他笔下的故都的秋,从而感受风雨飘摇中的北平的生活,牢固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审美有直觉的美感体验和建立在鉴赏基础上的美感体验,审美的结果可以内化为审美品位的提升,也可以是外化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故都北京秋天的美,从“小院清秋”到“秋槐落蕊”到“秋蝉残声”到“秋雨话凉”再到“清秋佳果”,感受郁达夫“悲凉中的热爱”“热爱中的悲凉”“悲秋又颂秋的热爱”,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即使身处皇城人海之中,也去“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还泡一碗浓茶”,在“破壁腰中”看牵牛花的兰朵。这破屋就是一处寄托了故都的兴衰沉浮、历史变化所在;欣赏破屋,就是郁达夫在欣赏厚重的历史文化。泡一碗浓茶,慢慢品味浓茶之苦,这又何尝不是在品尝故都的沧桑之苦?在我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发现郁达夫融入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便赋予了文章一种高贵的文化内涵,既有着名士的潇洒和优雅,又有着文人的诗意与深情。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是审视、把玩“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从而咂摸出秋的“清、静、悲凉”的味道来,从审美体验中获得内心的喜悦;对生命的无常和痛苦,他不只是哀叹,而是直面生命的本真,从审美中获得超越悲苦的释然,从而使内心坦然、超然。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 1934年在北平写就的名篇,是其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丰富的情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造诣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史的散文名篇。 在人教版部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故都的秋》在第七单元。 本单元选取了五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故都的秋》引领学生感悟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使其关注人生感悟和忧国忧民之情的体悟。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秋的“清、静、悲凉”,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将自然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平淡笔墨下体现出浓浓的忧思与落寞,同时又包含对故都秋景的欣赏,热爱与眷恋。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赞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导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