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20835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跟踪训练(含答案) 专题0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讲义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7次 大小:3794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高考,分类,性质,组成,质的
  • cover
专题0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直击考点 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分类 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 (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 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2)胶体不带有电荷,但胶体粒子常带有电荷。 (3)Fe(OH)3胶体粒子为Fe(OH)3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少于1 mol。 (4)纳米材料不是胶体,其粒子分散到分散剂中才形成胶体。 (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不是气溶胶。 (6)部分铝盐、铁盐如KAl(SO4)2·12H2O、FeCl3·6H2O等溶于水,Al3+、Fe3+水解分别生成Al(OH)3胶体和Fe(OH)3胶体,胶体能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而除杂,因此常用作净水剂。 高频考点二 物质性质与变化 1.认识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理解物质变化的“四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四化 ①熔化 ②汽化 ③液化 ④升华 ①氧化 ②风化 ③钝化 ④催化 ⑤皂化  ⑥歧化 ⑦硝化 ⑧酯化 ⑨裂化 ⑩油脂的硬化 【特别提醒】 ①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②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③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高频考点三 化学与STSE 1.化学与生活 (1)常见的环境污染及成因 污染名称 主要污染物及成因 雾霾 SO2、NOx和可吸入颗粒物(如PM2.5)与雾气结合的混合物。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过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的废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等)、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酸雨 SO2、NOx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中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