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9986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竹石》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5172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
  • cover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 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 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在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 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 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 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郑板桥为何对竹情有独钟?也许今天,你就会找到答案。 四、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好方法事半功倍,师生回顾常用的古诗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查字典正音释义。【“劲”坚强有力】 3.自主练读后指名读或齐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郑板桥诗句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白如话。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5.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诗句意思,通过链接已学过的“千万”的诗句,加深学生对“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的理解。 6.整体感知竹子的形象:诗句的大意弄明白了,不知这株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顽强、坚忍不拔、傲然挺立……】 7.融入感受,再读古诗:就是这么三两枝瘦劲的竹子,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傲然挺立却植根于“破岩”之中,使我们不禁肃然起敬。请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再读。 8.感知古诗的内容层次:同学们,有人说这首诗既写了诗人的“眼中之竹”,又写了诗人的“心中之竹”,你发现了吗? 五、咬文嚼字,品味探究 师过渡:郑板桥对竹情有独钟,我们仅仅靠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老师将引领大家通过抓关键词咬文嚼字,链接资料加深理解的方法一起追根溯源,探究郑板桥对竹情有独钟的原因。 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