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冬之旅 第一课时踏雪寻梅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声乐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器乐作品《咏雪》。 3、诗朗诵:《沁园春·雪》。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做到演唱时声音和谐统一。 2、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咏雪》两首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是怎样表现冬景、抒发情怀的。 3、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踏雪寻梅》。 难点:解决二声部歌曲的和谐及音准。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沁园春·雪》的歌曲录音,并通过投影或电视画面,展现冬雪的美景。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冬的圣洁、博大与美丽。在音、画的结合中享受审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 (1)聆听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述一下初步的感受。 (2)说出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即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初步了解了歌曲情绪特点】 2.播放歌曲录音《踏雪寻梅》,学生对照歌词认真聆听。并与《沁园春·雪》作一些对比:情绪,情感,速度,力度。 3.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其方法,可采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其步骤如下: (1)轻声哼唱高声部旋律,熟悉曲调。(如有些学生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也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2)轻声唱唱歌词1—2遍。 (3)轻唱低声部旋律。老师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2—3遍)。 (4)轻声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词(1—2遍)。 (5)重点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练唱。(教师可随时关照低声部的音准,用钢琴助学生一臂之力)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6)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歌曲(2—3遍)。 4.教师可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5.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演唱情感方面的处理,如:在处理相同歌词反复时可将前两小节唱得轻一点,后两小节唱得强一些,长音还可以做渐强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对比、模唱、练习、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歌曲。】 6.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 (1)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全曲(要求安静,认真地聆听),然后说一说第一遍聆听对歌曲的哪部分音乐印象最深刻,是前奏、主体还是尾声?为什么? (2)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前奏”音乐的特点,说一说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如: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似亲吻着大地,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等。) (3)请学生朗诵一遍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美。 (4)再次欣赏全曲,学生可以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哼唱,还可以用手势表现对“前奏”音乐的感受。(如:雪花飘落的情景。) 7.欣赏:《咏雪》(器乐曲) (1)聆听全曲。 (2)分析作品。 【设计意图:两首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充分引领学生感受了冬天里美丽的雪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百折不挠的美好品质。】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几首作品都是与雪有关,我通过多媒体情景演示、乐曲聆听、情感引导、旋律模唱、合作练习等教学环节,引领学生遨游在美丽的冬日里,充分感受了生活的美好一斤音乐的无穷魅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钢琴曲《十一月·雪橇》。 2.学吹竖笛《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3.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演唱歌曲《踏雪寻梅》的表现力,达到声音和谐统一。 2.能够熟练地吹奏竖笛曲《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3.欣赏《十一月·雪橇》,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景色。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创编能力及敢于当众表演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竖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