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68232

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40647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3月,试题,语文,模拟,仿真,高考
  • cover
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高考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饱合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静证法的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维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完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 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和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