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夜的交替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建构模型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分析,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科学思维 通过构建模型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体现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3、探究实践 依据太阳东升西落的地学事实,通过用手电筒、地球仪构建地球仪自西向东产生明暗变化的模型,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态度责任 通过观察、交流、模型构建等活动,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决定的客观规律,理解昼夜交替规律对人类及自然界的生物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构建模拟实验解释昼夜是怎么交替的。 2、通过模拟实验准确认识晨昏线,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揭示课题 1.(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夜幕降临,日复一日,地球上就这样进行昼夜交替。 过渡: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未停止,这节课我们也追随科学家的脚步来研究昼夜的交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说明昼夜交替的一些特征,提出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引发思考,以人类探索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背景导入课题。】 二、活动探究 建构模型 活动一:模拟昼夜的形成 1.提出猜想: (1)整体阅读:关于昼夜的形成托勒密与哥白尼两位科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请同学们阅读科技史简述他们的观点。(学生简述,教师板书)学生补充观点。 观点一:太阳不动,地球转。怎么转? 观点二: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怎么转? 观点三: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调整。 (2)学生辩论:你更赞同哪一种说法?选择观点,陈述理由,为什么赞同或不赞同? (3)探究科学就应该这样大胆的猜测,但是还要小心求证,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板书:模拟实验) 2.活动寻证:模拟昼夜的形成 (1)设计实验:不管哪一个观点,要想模拟昼夜的形成,我们都需要什么材料?出示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2)讨论方案:在模拟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方案交流,学生讲演,互相质疑或补充) (3)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 a.注意距离,手电筒的光要照亮一半的地球仪。 b.在地球仪上选择北京和纽约两个城市做好标记,观察是否形成昼夜。 c.保持比较黑暗的环境。 d.记录自己支持的观点,画出示意图后进行实验,分工合作,记录观察现象。 (4)小组汇报: (5)小结: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多种不同的实验都能形成昼夜。 3.傅科摆寻证: 到底谁是正确的?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我们一起跟随傅科寻找更多的研究证据吧! (1)播放傅科摆视频证明地球自转。 (2)问:傅科的这个大胆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预设:地球在自转,“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3)总结: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傅科摆的实验否决了地球不动的解释,也就是说昼夜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板书:地球自转) 过渡: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没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那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位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找出“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根本不同:地球是否在动,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并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不同观点,除了模拟组内赞同的观点也鼓励学生试试其它观点是否可以。开展实验并交流现象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地球动或不动都能形成昼夜交替,通过观看傅科摆的实验视频证明地球在自转,否决“地心说”的观点。】 三、借力技术 解释模型 活动二: 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研究(一):怎样判断是黎明还是黄昏? (1)认识晨昏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晨昏线可以准确的帮助我们判断地球表面某一处是黎明还是黄昏,地球自转,晨昏线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