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74164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86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有那么难懂吗?从同学们的情况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在此我摘录了一些同学们对鲁迅认识的话语和大家分享。 要了解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绝对绕不开的。钱理群说“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拿来主义》来走近鲁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2、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知人论世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十六部。 杂文简介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各种错误的文化思潮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当时对于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问题出现了颇多分歧。面对如此情况,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作者从“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5)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6———9)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第四部分(10)总结全文,实行拿来主义会怎样。 研读文本 1、本文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文中作者“破”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 2、在开始论述“拿来主义”前,提到了几个“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带来什么结果,实质又是什么? 3、阅读第八段,思考“大宅子”的比喻意义,面对这所这所“大宅子”?有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思考“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的?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填写表格) 5、结合全文,回答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6、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此外,用词精当,表现力强。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尝试分析。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2)“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