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406824

六下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27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下,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 cover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诗句含义。 2.反复朗诵,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诗句含义。 2.反复朗诵,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搜集诗人王维的相关资料,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你读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抒写的是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那么,在诗人王维又是如何书写送别诗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2.教师板书、理解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送别诗,了解送别诗的种类题材,引出本诗,解读诗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查询到的关于诗人的资料。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3.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渭wèi、浥yì。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6.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润,沾湿。 客舍:旅店。 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7.反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设计意图】补充关于诗作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对照注释理解字词,了解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 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