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欣赏《回声》《母女夜话》唱歌《同一首歌》教学设计 课题 欣赏《回声》《母女夜话》唱歌《同一首歌》 单元 五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回声》是一首八声部(双重四声部)无伴奏混声合唱,创作于16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期,是拉索作品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一首声乐作品。这首歌曲虽然具有相当的演唱难度,但是演出效果很好,所以很多合唱团都非常喜欢演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是拉索用意大利威尼斯特有的双重四部合唱形式创作的。同时,作曲家运用卡农的创作手法,模拟山谷中奇妙的回声效果,音乐形象极为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快乐,内心无比舒畅、愉快。纳西族是云南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所使用的东巴文是罕见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的音乐也很奇妙:全音阶、朗通性音调、男女二部复调合唱以及演奏双重调性的口弦和葫芦笙,很富有特色。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突出一个“奇”字,既刻画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又表现了珍贵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特色。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由我国当代作曲家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期间,由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曲调为基本素材,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夜话》《狗追马鹿》。第三乐章《母女夜话》,音乐柔美、抒情。全曲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歌曲《同一首歌》创作于1990年,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词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这首《同一首歌》倾诉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以及对幸福未来的憧憬。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回声》《母女夜话》,聆听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话”,体会音乐的延续性和创新性。2、运用模唱旋律、听辨乐器音色的方法,了解复调的创作手法3、(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2)初步了解复调的创作手法(3)初步了解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 感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复调的创作手法,了解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艺术表现: 模唱旋律,能够表现出相应时代的音乐特点。创意实践: 欣赏《回声》《母女夜话》,聆听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话”文化理解: 体会音乐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重点 感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复调的创作手法,了解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 感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复调的创作手法,了解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听辨乐曲风格A.古典主义时期:《命运》贝多芬B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李斯特 听辨乐曲风格欣赏这两部作品视频,分别属于哪一音乐历史时期? 对初中三年学习的复习,进一步厘清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 讲授新课 1、播放歌曲《回声》,作品运用了哪些创作技法?回声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复调技法(卡农)2、欣赏《回声》(1)初听作品学生聆听《回声》,尝试听辨歌曲运用了哪种创作手法如学生答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待分析作品后回答也可以(2)师生合作演唱教师出示谱例,教师用较强的力度演唱女高音第一声部,学生尝试用较弱的力度演唱女高音第二声部,师生两个声部形成卡农,学生感受回声的效果(3)简介歌曲这是一首双重四声部合唱曲,作曲家运用模仿(卡农)的创作手法,将“回声”表现得淋漓尽致。(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