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472557

北京版四下7.2《平均数》(课件+教案+分层作业) (32张PPT)

日期:2025-11-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55576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北京,四下,平均数,课件,教案,分层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题 平均数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2节。例题借助生活实例“投篮比赛”,引出平均数。通过交流、研讨,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在求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时,采用了几何直观的方法。先用圆表示投中的个数,再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看出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有利于学生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试一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汇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概率与统计、 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借助生活实例“投篮比赛”,引出平均数,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在求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时,采用了几何直观的方法即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看出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然后再通过计算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通过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能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数。 难点 通过“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在今年的趣味运动会中,学校增加了一项活动,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活动吗?师:猜一猜下面的谜语。课件出示:圆圆像个瓜,人们爱玩它,没到手抢它,抢到手丢它。(打一体育用品)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吗?师:四(1)班的同学们正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分钟投篮。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课件出示: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学生:想。 学生独自猜一猜:是篮球。 学生:我知道了,是投篮。 学生:想。 通过猜谜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交流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顺利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讨论交流师:比赛时每人有10次投球机会,裁判员记录下了他们各自投中的个数,如下表。课件出示:师:认真观察上面的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师: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来判断一下,哪个小组获胜了?师:大家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师:怎样才公平呢?与同伴交流。师:大家想到办法了吗?谁来说说?二、探索交流移多补少的方法师:什么叫“平均每人进球的个数”呢?反馈:“平均”就是说把总的进球数平分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的进球个数一样多。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多少呢?我们先求第一组,在纸上画一画,试着把你的理解表示出来。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展示:师:怎样做才能让每人的圆片同样多?师:怎样移多补少呢?反馈:赵明投进的最多,王玲投进的最少。把赵明的1个给王玲,4个人的数量就同样多了。所以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进7个球。师揭示: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多的数量中拿走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那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如: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进7个球,每份同样多,所以平均数是7。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找到第二小组的平均数吗?反馈:贾亮记投进的最多,于芳投进的最少。把贾亮的2个给于芳,把周强的1个给郑杰。这一组每个人就都相当于投进了相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