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029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日期:2024-06-22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858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 cover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一课时) 教案及设计说明 授课教师: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 李大伟 教 材: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 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 (上)第一章第8节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数学科 李大伟 使用教材: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8节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又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 数学活动离不开对问题进行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及有关知识是进行这些转化的逻辑基础,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只有掌握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判断,才可以说是建立起了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完整的逻辑结构.为了提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因为我所教的学生是省一级学校的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同时为了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在比较、识别中把握三个概念的内涵,教学中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完成三个定义的学习以及初步运用,第二课时进行应用训练学习. 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仍不够丰富,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仍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的概念;基本掌握判断充要关系的方法与步骤. ⑵ 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探究中感知概念;从原命题及逆否命题的对比分析中形成概念;从发散练习题的构造中理解概念;从集合的角度深化概念.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间逻辑关系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学生情况 我授课的学生是省一级学校实验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本身是重点.由于这些概念较抽象,与学生的原有思维习惯又有差异. 因此,对三个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重点:⑴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⑵ 初步判断给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难点:⑴ 在中,是的必要条件的理解; ⑵ 如何判断是的什么条件; ⑶ 在判断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时,条件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师生互动探究、逆向思维探究等 2. 教学手段 由于这是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文字信息量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因此用软件自制了课件,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努力提高单位教学效益. ⒊ 教学流程 说明: 学生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