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08077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精品课件)(共14张PPT)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17899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新教材,古今,14张,课件,精品,区别
  • cover
(课件网)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1.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必备知识 2.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3.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词义范围逐渐变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黄金。 3.词义弱化 词义的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4.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向前移动”的意思。 5.感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公开批评、指责”之意,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任务1: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借助网络,探究以下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素:_____ ②兵:_____ 活动任务 答案 ①“素”,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如《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纪”就是指“白色丝五条”。 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白”“空”的意义。如《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闲饭”的意思。 “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如《淮南子·本经训》:“其事素而不饰。” 答案 ②“兵”,小篆字形是双手持斧,本义是兵器。如《说文》:“兵,械也。”《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