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50929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二模语文古诗文阅读讲评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679845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3届,诗文,39张,课件,讲评,阅读
  • cover
(课件网) [2023届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 ”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资治通鉴·唐纪》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主,“不特纪治乱之迹”,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涑水记闻》,北宋司马光撰。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60年-1070年)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 文言文题干的问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文言文命题特点 文言文延续了四省联考的断句新样式———不再以选择形式,而是给一句话,告诉你有多少处句读,你要自己断,没有选项给你参考;客观题体现对“文”的重视,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还关联教材考查了实词的意思;主观题不仅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还考查考生对材料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的概括能力。 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征程中,关于疏浚的故事不胜枚举…… 黄河之于中国,既是母亲河,也是一条灾难之河。一旦黄河发生泛滥或者决堤,即会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