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746506

2023年高考作文硬核素材【2022年8月篇(下):名言句+典故解读+美妙段+亮丽人(管向东)+精美文(重庆山火)】-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年度热素材与传统经典素材什锦宴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9次 大小:317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素材,高考,2023年,作文,传统,经典
  • cover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年度热素材与传统经典素材什锦宴 2022年8月篇(下):名言句+典故解读+美妙段+亮丽人(管向东)+精美文(重庆山火) 一、名句篇 1.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2.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4.同舟共济才能穿越惊涛骇浪,合作共赢才能开辟希望前景。 5.凡事当为他人计,宜将他心换我心。 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7.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荀子) 8.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陆九渊) 9.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 10.人有了底线,有了羞耻心,在诱惑面前才能不动如山,在成功面前才能保持清醒,在挫折面前才能不灰心丧气。 二、典故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出处】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原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释义】 王守仁(1472—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立德、立功、立言集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世称阳明先生,开创阳明学派。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得罪宦官刘瑾,廷杖四十后,王守仁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在这蛮荒烟瘴、穷乡僻壤之地,王守仁完成了“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了龙场教化,正式收徒上课,每天讲学不辍,而《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他的“讲义”之一。 教条,是王守仁为诸生立下的准则,包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而立志,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为学的全过程。《教条示龙场诸生》开宗明义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没有立定,就像没有掌舵的船,随水漂流,没有嚼子的马,任意奔驰,最后到哪里才算了结呢? 立志,是人的第二次降生。人的第一次降生是身体的出生,第二次降生是精神的觉醒。“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不满17岁的毛泽东向父亲发出的呐喊、对故乡吐露的心声。这首诗原出自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其实不独毛泽东,不独西乡隆盛:每个精神的觉醒,都是听到了内心深处那一声呐喊;而这一声呐喊,便是立志。 立志,是人的第一次胜利。金一南认为:“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了“蜀之鄙有二僧”去南海朝拜的故事。富裕的僧人“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穷的僧人只凭“一瓶一钵”但一年之间已经往返。一贫一富而一成一败,根本何在?不在于外在之“贫富”,在于“人之立志”。志不立,事不成;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关键在于这个人、这个组织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彭端淑说:“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任何的外界环境都不是确保人胜利的充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