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33771

安徽省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仿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1444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仿真,解析,试题,语文,考试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 届高三年级高考仿真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 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 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 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 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 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 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 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 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 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 因此获得巨大声誉, 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 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 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 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 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 本中可见, 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 举个背 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 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 并说 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 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 高三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 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 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 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 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 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 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