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5422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2548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第三,答案,试题,语文,次月
    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家族首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行国家司法职能”曲解文意。原文为“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一定程度上”修饰“代行”,“部分”修饰“国家职能”,二者的内涵、外延均不同。 2.D. A项,“法”为载体,“德”为内容,张冠李戴.B项,“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而非冲突的”曲解文意,应为“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着协同性而非冲突”,协同性并非相同。C,过于绝对。 3.D.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强调“礼治”“德治”,认为德化人心。A.官职不施与自己的亲人,法网不遗漏自己喜爱的人,上下相安无事,--切依据法律来办。强调公平执法。B.单纯凭借刑法而想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以致伤害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亲属,伤害亲属间的恩爱关系,疏远亲友间的感情。谈法治的负面作用。C.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无需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百姓,就无需遵守旧的礼制。强调法律、礼制应与时俱进。D.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百姓只求不犯罪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意。强调“礼治”“德治”。 4.①首先提出“如何将礼的和谐因子与当下法治的人文关怀相融合是新时期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法治与礼治的特点,推导出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协同性的观点;③进而指出如今礼治的转型的侧重点;④最后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阐明现今应对“礼”进行挖掘和重塑,使法治与礼治互相补充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每个要点1分,一共4分。写出“提出”“观点”“进而指出”“侧重点”“针对”“问题阐明”等论证语言给1分;语句通顺1分) 5.特征:①反映了宋代法律重“礼治”,充满了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精神这一特征;②作为后周皇族后裔,柴进手握太祖皇帝御赐誓书铁券这一免死金牌,而李逵作为一介平民,只能杀人偿命。评价:①这种伦理身份上的不平等属于古代礼治中的糟粕;②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应予剔除。 6.C(A“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错;B“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错;D“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错) 7.C(“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错) 8.①设置了明暗双线结构。本文是以孙长宁的赶考为主线,以梁启明对孙长宁的音乐和人生的启蒙为暗线来叙述故事的。 ②设置了伏笔、照应。如围绕孙长宁、梁启明和傅涛的人物关系设有多处伏笔,长笛盒盖的出现为下文揭开梁启明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两处“嘱托”前后照应。 ③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但多有作者自我感情的强烈渗入,使笔下人物获得了礼赞式的描绘。 ④综合运用多种叙事顺序。在顺叙的同时,文中插叙了对故乡森林景色的描写,文末通过梦境补叙了孙长宁与梁老师初见时的情景。(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9.①小说人物身上无一不闪现着人格的魅力:孙长宁的坚定和执着、梁启明的信念和追求、傅涛教授的友善和热爱、七个考生的诚挚和无私。②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会触动读者对干净、纯洁、向上等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4分。每点2分) 10.JNP “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系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 11.A A.“意为停止”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死而后已”的“已”是“停止”。C.“兼相爱则治”的“治”意为安定。D.“置若罔闻”的“罔”意为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