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37845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高三下学期高考素养调研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1850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届,素养,试卷,语文,模考,第三次
  • cover
2023年高考素养调研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请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词义的基本逻辑与所指而言,抒情与叙事,一个偏于个体和主观,一个偏于群体和客观;一个向内指向心性情感,一个向外指向社会群体。因此,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首先是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诗教中的讽喻和规谏,诗与史的互文和互证,等等。与此相关,人们将诗看成严肃而崇高的文体,诗不苟作,诗必征实,读诗须知人论世,等等。其次,诗歌叙事传统,又是在诗歌叙事中发展出的写作传统,或者说是一种诗歌的叙述传统,包括抒情诗、说理诗的写作,都离不开叙述。 从这些方面来看,《文心雕龙》对诗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论述,对诗歌写作语言逻辑、层次结构上的叙事批评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 现实性是儒家诗学的根本,这一“现实性”,其精神就是重实求真,包含且大于今天所说的反映社会现实。抒情有“诗言志",有“美刺”“比兴”,然抒情的“真”要与缘事、叙事相结合,方得以落实。《文心雕龙·明诗》以“诗言志”开篇,并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持人情性”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那么,情志又源自哪里呢 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进行改造和微调。比如在陆机那里,感物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落脚点在自然节序的变化。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转到历史和人事,这就将诗歌发生论从"感物”引向了“缘事"。 从葛天氏《玄鸟》到《三百篇》,《明诗》篇举的都是历史大人物的功过是非。如“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将“大禹成功”与“九序惟歌”前后相连,就构成事与情的因果关系,事在诗中的根本性地位,不言而喻。在这里,缘事也包含着叙事。“九序惟歌",见《尚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序”“叙”相通,即叙九功而歌之。歌因事起,事必有征,是刘勰对诗歌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 对于"事",刘勰又看重其真实性。《宗经》就有“事信而不诞",《辨骚》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之类的"诡异之辞""谲怪之谈",从反面确认诗文中“事信”的原则。这里的"事",虽多属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事类,然征事尤且求其信实,亦足见刘勰论诗求真务实的立场。 当然,真实性并不限于“事",也是对“情”的要求。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情深而不诡",极其重视情感的真实性。而情感的真实性,又源自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最终还是和“事”相关。 情、事的真实,最终都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的,叙述在其中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体而言,是论各类文体之写作的。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叙述方法、诗文的篇制结构等。刘勰在文体论、风格论与创作论的相关篇什中,屡次强调因情立体,即体成式,事核言简,文资确切等的重要性。叙述是情深、事信得以达成的技术手段。 综上可见,事与叙事在《文心雕龙》里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现实性和真实性这两大要素之上的。现实性是儒家特别强调的诗歌的重要功能,集中表现在“美刺"与“观风”上。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提,又与现实性相互交叉、融合。真实性包含事、情、景等的真实,但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事。 (李翰《《文心雕龙>论诗重实求真及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词义的基本逻辑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