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凤阳花鼓 课型或模块 唱歌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自己的祖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击拍演唱旋律,培养节奏感和拍率的稳定感。2. 通过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分组合作伴奏,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击拍视唱主旋律简谱。2.能演唱歌曲的一声部,在二声部模仿锣鼓声为歌曲伴唱。 教学重点 1..击拍视唱主旋律简谱。2. 歌曲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难点 歌曲最后一句衬词“得儿飘得飘飘铃铛飘飘飘一飘”的演唱。 教学内容分析 凤阳花鼓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歌曲《凤阳花鼓》为拍,前10个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部分则配以幽默风趣的衬词,具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锣、鼓、三角铁、双响筒、钢琴、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热身活动: .播放《凤阳花鼓》音乐,带领生做节奏操。 2.问:同学们对刚才这首音乐感觉如何?3.揭示课题 师:这首歌是以一样乐器的名字命名的-- 凤阳花鼓 1.随音乐模仿师做简单节奏操。2.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欢快、活泼、有锣鼓声) 1.初步熟悉和感受音乐。调节气氛,同时又利用此机会训练学生注意力和节奏感。2.培养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表述能力,并为后面两首《凤阳花鼓》的情绪对比做铺垫。 展开阶段 一、介绍凤阳花鼓。1.展示凤阳花鼓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展示乐器实物,让学生摸摸、敲敲、听听):(ppt)师: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凤阳县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这种鼓小巧玲珑,鼓条为两根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加上一定的步法、唱腔,形式活泼多样。我们来欣赏以下几张图片。2.展示凤阳花鼓戏表演图片。二、视唱歌谱1.展示乐谱,请生观察乐谱。 ①问:几拍子的?请试着打节拍唱唱,看看自己会唱多少? ②问:打节拍唱的时候碰到了什么难题?2.师引导解决难题。(切分、跨度大的音准)3.师弹琴引导生跟琴唱准音。三、演唱歌词1.引导生发现衬词,念会儿化音及最后一句难点节奏。 ①师:请轻声读一读歌词。 有没有发现特别的歌词?(得儿飘.)②师:这些词有没有特别的意思? 这种没有特别意思的歌词,只是起烘托气氛表达情绪的作用,叫... 在我们学过的哪些歌曲中曾经出现过?(太阳出来喜洋洋、螃蟹歌...)③请生观察“得儿”的标记,讲讲“得儿”的读法,属北方方言中的儿化音。引导生熟悉歌词节奏。2.师:你们能按节奏读吗?我们来合作一下。打拍子,老师按节奏读歌词,生按节奏读衬词。3.完整学唱歌曲。①师弹琴伴奏,生唱词。尝试一次,随时纠正。②完整跟琴唱③合伴奏与老师合作接龙。 ④生完整合伴奏。4.引导生自我评价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首歌唱得更好呢?(有感情、民歌、风味、咬字、切分音重音、衬词表达的情绪欢快、 “得儿”甩上去) 四、乐器伴奏。1.请生挑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展示乐器,引导生听声音,观察演奏方法。 请生思考:你们想怎样设计敲的节奏呢?(请一两个同学展示他们的设计节奏)打出旋律线音符高低手势,引导生模仿锣鼓节奏,唱出音高。3.展示多声部谱,师生合作。 师唱高声部歌词,生唱低声部锣鼓伴奏部分。4..组织学生分组竞赛,练习衬词部分的乐器伴奏谱。(三角铁的声部拍手,双响筒的声部拍腿)。①抽签决定所演奏声部。②分组练习,遇到难点可组内讨论。③分组演奏、比赛。④两组合作,师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