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6998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同步课件+教学资源+课时作业:第3专题 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12份)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77347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研习,文本,回声,历史,专题,作业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二、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 三、情感目标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四、教学重点 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寻找六国灭亡的原因。 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 1.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 2.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 四、引导学生探究: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 五、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知识拓展】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 每次教学苏洵《六国论》,都为苏洵忧时爱国的远见卓识感动不已,也为宋朝竟不能从苏洵论断中汲取教训而最终灭亡伤感不已。然而我在反复玩味和仔细探究中,发现了苏洵《六国论》的几个疑点。 其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 请问你,兵也利,战也善,你会以地赂秦吗?割地求和,哪个不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而为呢?再看作者的论证过程,苏洵根本就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大谈特谈赂地亡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他绕开了这个问题。我只在作者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的文字里,找到了一点证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请问,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赵会赂秦土地吗?可是即便这样,赵国毕竟不是六国啊。接下来,李牧被诛,赵国被消灭,还是“兵不利,战不善”的结果啊。苏洵在这里的不妥有二:观点不成立,还缺乏严谨论证和论据支撑。 其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强词夺理 请看作者对文中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证,“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这恰恰证明了“赂者以不赂者丧”,而不是相反。由上面的论述可知,赂者是在战不胜打不过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割地求和的,那时候,齐却是“与嬴而不助五国”,那些所谓“不赂者”就是这样对“赂者”坐观成败幸灾乐祸甚至投井下石,导致“赂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所以,有思辨不苟和的人都能从苏洵文得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赂者以不赂者丧。苏洵在此的错误同样是观点难以成立且论证混乱,纯粹是强词夺理。 带着疑问,我翻看《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主要是春秋时期大事年记),从表中看,秦被周封后,到春秋结束的漫长时间里,秦与晋国有过几次小的战事,双方各有胜负,其余都是各诸侯间不断攻讦内讧杀伐不断消耗不停,只有秦在平安无事中实力强盛起来了。再看《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主要是战国时期,至秦亡)。太史公说:“(战国时期,诸侯)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